北宋建立不过才百年,就遇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。这场危机,不是宫廷,不是将帅谋反,而是因为宋仁宗没有儿子。 仁宗是真宗第六子,十三岁即位,在位四十二年,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。从真宗开始,皇嗣便接连出现厄运,真宗生了六个儿子,五个早死,只剩下仁宗这根独苗。仁宗时,不仅子嗣稀少,死亡率也达到了百分之百。 仁宗的后妃不少,可惜他本人的生育能力实在太差。二十六岁时,仁宗依然没能生出一个儿子,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,为此,仁宗很着急上火。为了生儿子,仁宗想到了“引子”偏方,即抱养一个孩子,以此引来自己的亲生儿子。 抱养谁呢?仁宗想到了堂兄汝南郡王赵允让。赵允让天资浑厚,外庄内宽,不仅为人正派,口碑很好,而且生育能力极强,不到四十岁就接连生了十几个儿子,且个个壮实。经过一番挑选,景祐二年(1035年)二月,仁宗把赵允让的第十三子接进皇宫,赐名赵宗实,并让皇后亲自抚育。当年,赵宗实四岁。 有些事情就是很邪乎。赵宗实进宫才一年多,就“引”来了一件喜事,宫人俞氏怀了身孕。景祐四年(1037年)五月初九,俞氏为仁宗生下皇长子,仁宗激动地大风慈悲,“录系囚,降死罪一等,流以下释之”(《宋史·仁宗纪》)。然而,皇长子在出生的当天便死了。后来,仁宗追封皇长子为褒王,赐命赵昉。 赵昉死后,赵宗实继续当“引子”,仁宗也开足了马力。宝元二年(1039年)八月,宫人苗氏临盆,仁宗专门焚香祈祷,果真又生下一个皇子。仁宗再次大发慈悲,“降三京囚罪一等,徒以下释之”(《宋史·仁宗纪》)。不久,仁宗为这个皇子取名赵昕,封忠正节度使、寿国公,希望此皇子能健康地活下来。 在宫廷上下的精心抚育下,赵昕倒也硬朗,这下仁宗终于松了口气。既然有了亲生儿子,赵宗实充当“引子”的使命已经完成,仁宗动了私心,便打发赵宗实回到了本家,退货。不料,到了庆历元年(1041年)二月,赵昕突然得病而死,年仅三岁。仁宗心疼得直掉泪,追封赵昕为太师、中书令、豫王。 连失二子,又没了“引子”,仁宗痛定思痛,继续在求子的道路上奋斗着。好在赵昕时,朱才人已有身孕,仁宗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朱才人身上。庆历元年(1041年)八月,朱才人顺利地产下一子,仁宗赐名赵曦。为了让赵曦好养活,仁宗下诏“中外毋得以皇子生,复有贡献”(《续资治通鉴》),保持低调。 然而,仅过了一年半,厄运再次降临。庆历三年(1043年)正月,鄂王赵曦也夭亡。此时此刻,仁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,他这张脸算是丢大了。此后十几年,仁宗虽然很努力,但一直没再生出儿子,太子之位也一直虚悬着。不少大臣认为,仁宗已经不年轻了,身体也不是很好,是该想办法立太子了。 至和二年(1055年)三月,虢州发生特大水灾,民怨四起。这时,宰相庞籍上了一道密奏,“太子天下本,……愿择宗室之宜为嗣者早决之,群情既定,则灾异可塞”(《续资治通鉴》)。这有些趁火打劫的味道。对此,仁宗没有表态。嘉祐元年(1056年)正月,仁宗染病,群臣心慌,纷纷上疏请立太子,起居舍人范镇一连上了十九道奏章,仁宗压力很大,但一直在拖延,盼着生儿子。 拖归拖,仁宗也有两手准备,一是继续努力生儿子,二是想吃回头草。赵宗实自岁被“退货”后,一直在家学习,而今已近而立之年,各方面都比较优秀,是最合适的“宗室之宜为嗣者”。仁宗任命其为秦州防御使、知宗正寺,掌管皇族事务。当时,赵允让病逝,赵宗实以服丧为由,没有答应。守制结束后,赵宗实依然不买仁宗的账。显然,赵宗实对于当年被仁宗抛弃仍心存芥蒂。 嘉祐七年(1062年)八月,自知生子无望的仁宗在宰相韩琦等人的劝谏下,下诏立赵宗实为皇子,赐名赵曙。赵曙闻讯后,立马装病不从。毕竟,他不是仁宗的亲儿子,无威无望,贸然入宫难免遭受祸端,帝王家的事情最残酷。仁宗知道伤过赵宗实的心,软的不行来硬的,故诏令“皇子若称疾,即乘肩舆”(《续资治通鉴》),如果赵曙真的病了,抬也要把他抬来,实在不行,担架伺候。 赵曙抗拒了几天后,最终还是被抬到了清居殿,忐忑不安地认了仁宗这个爹。嘉祐八年(1063年)四月,仁宗驾崩,赵曙遵遗命即位,是为英宗。英宗本与皇位无缘,但因为幼年入宫“引子”事件与仁宗结缘,并幸运地成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。然而不幸的是,“引子”事件对英宗造成的心理负面影响巨大,虽然当了皇帝,却缺乏底气,在位不足四年病逝。